近日,AED部署项目在上海崇明区全面启动,125台乐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正陆续入驻全区人流密集场所。
乐普代表接受崇明区电视台(CMTV)专访,详细介绍了AED设备在公共急救中的关键作用及使用方法,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强化公众对“黄金4分钟”急救理念的认知。
一、全域覆盖:125台乐普AED织密急救网络
在此次部署中,乐普AED专项团队深度参与备选址优化工作,与崇明区卫健委、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协同,遵循“科学规划、按需配置”原则,基于人流量密度、风险等级评估、可达性分析等多维度数据,科学规划设备布点,将AED设备优先覆盖村居委会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农贸市场、养老院、学校等高人流公共场所。
以往,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匮乏,使得许多突发心脏骤停患者错失最佳抢救时机。而乐普 AED 的到来,将填补这一空白,极大缩短急救响应时间。
除硬件部署外,崇明区同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,区红十字会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,教授心肺复苏(CPR)与AED协同操作方法。
这一举措与崇明区2025年实事项目相契合——该计划明确要求“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AED设备”,并同步推进“培训4000名持证应急救护员、2000名应急救护普及员”的目标,构建“设备+人才+系统”的三维保障体系。
二、媒体聚焦:乐普AED技术赋能生命救援
在崇明区电视台的采访中,乐普代表现场演示了AED的操作流程,详细阐述了乐普AED设备的部署优势:
“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窗口期仅有4分钟,每延迟1分钟,存活率下降10%。
乐普AED采用双相波除颤技术,可在5秒内完成心律分析并通过语音、动画双指引辅助施救,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操作。同时具备成人/儿童双模式切换功能,适配不同年龄群体需求。”
此次采访不仅展示了设备“智能、高效、易用”的特点,,更通过电视媒介触达广大市民,强调了公共场所配置AED的紧迫性,破解“不敢用、不会用”的急救困境,推动急救知识从专业领域向公众普及,引发社会广泛共鸣。
三、核心优势:乐普AED技术赋能与专业设计
乐普AED在崇明的落地,展现了其卓越的技术创新与人性化设计理念。
通过远程网络连接智慧物联管理云平台,实现AED智慧管理、实时监控、快速响应、及时解决和全面预防的管理闭环,不仅可全周期远程批量管理设备及自动检查设备状态,无需人工巡检,降低设备维护成本。
可对接 120、红会、卫健、消防、公安等系统,急救事件即时上传后台系统,实现多方快速联动急救,全方位提升急救效率和质量,真正构建城市社会救援4分钟生命圈。
采用IP55防护等级设计,防尘防水且耐高低温,特别适配崇明岛潮湿多雨、温差较大的气候环境,确保持续稳定运行。
5秒内完成预充电与心律分析,最大除颤能量达360J,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。
清晰的语音提示和直观的屏幕显示,即便施救者毫无急救经验,也能依照设备指引,迅速对患者展开救治。
全生命周期服务:
提供包括安装调试、定期巡检、耗材更换、人员培训在内的全流程服务解决方案,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待命状态。
此外,乐普配套开发了“乐普AED”小程序,市民可一键查询附近设备位置,联动导航快速取用。这些创新功能使乐普AED不仅是一款急救设备,更是一个集智能科技、人性化设计和可靠服务于一体的生命守护系统,真正实现了"技术为民所用"的价值理念。
崇明区此次大规模配置AED,是上海市提升公共急救能力的缩影。截至2024年底,上海AED配置水平为26.5台/10万人,计划至2025年底通过新增设备将覆盖率提升至50台/10万人以上。崇明区作为生态岛及城乡融合示范区,其AED网络的完善不仅保障本地居民安全,更为全国县域公共急救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范本。
125台乐普AED的落地,不仅是数字的突破,更是对“黄金4分钟”救援承诺的兑现。通过媒体报道与实地部署的双重发力,崇明区正携手乐普医疗,为公众安全筑起一道看得见、用得上的“黄金4分钟生命防线”,彰显城市温度与科技向善的力量。